晚上跑步:2km慢跑热身;随后10km渐进跑,配速从5'37"逐渐加速到4'13",平均配速5'03",平均心率148,平均步频195;之后再慢跑1.6km冷却身体。热身之后的渐进跑感觉特别棒,最后1km还跑出了历来最好的1km配速,赞一下👍 8月份开始不间断做的深蹲与箭步蹲慢慢看到效果了,专项力量练习还是必须有系统的长期坚持,才能逐渐体现出效果来,保持训练,继续加油💪💪💪
力量:提踵x105,箭步蹲x(35+35),深蹲x210
李国强教授的训练原则学习:
第3讲 - 量化体能的关键指标
最大摄氧量、有氧阈值、无氧阈值
大众跑者应该优先关注的指标是有氧阈值
有氧阈值指标反应的是基础耐力水平,其训练亦即低强度有氧训练,通常心率在135-145,跑者常说的LSD、轻松跑、恢复跑都是此类训练。
无氧阈值,就是乳酸阈值,跨过无氧阈值之后,跑者血液中的乳酸将快速堆积,其训练的心率一般在155-165。
最大摄氧量训练,血液中会产生大量乳酸,通常心率在180-185,甚至更高。此类训练有较高的风险,一般不建议业余跑者多采用。
训练强度从低到高: 有氧阈训练、无氧阈训练、最大摄氧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不要片面追求负荷强度,不要跑得过快,快则不久。
有氧阈的基础还没打好,就去追求无氧阈的训练是不可取的。
有氧阈基础扎实了,能够跑很长距离了,才去训练无氧阈。
最大摄氧量的训练有较高的风险,大众跑者要慎用。
李教授反复强调大众跑者要注重有氧阈的训练,亦即低强度的有氧训练,打好有氧耐力基础之后,才逐步提升训练,而对高强度的最大摄氧量训练则要慎重对待。经常看到业余跑者不重视低强度有氧基础,反而动不动就练间歇,这是完全违背李教授的训练原则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