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小说中,我们常可以看到作者引用“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典故,用以赞扬男子之美德。那么,柳下惠是何来历?他坐怀不乱的典故具体故事又是如何的呢?且听我一一道来。
相传在一个天寒地冻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门,恰巧有一个流浪的妇女前来投宿,柳下惠恐她冻死,就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了一夜,丝毫没有非礼行为。因此,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则是这样子的:某年夏天,柳下惠外出访友,不巧途中忽遇大雨,为避雨他直奔郊外古庙,但一踏进门槛,却见到一位裸体女子正在里面拧衣,柳下惠急忙退出,立于古槐之下,任凭暴雨浇注。此事传为佳话,故有“柳下惠坐怀(槐)不乱”之美名。
其实柳下惠并不姓柳,他姓展,名获,字子禽,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则是他的谥号,所以后人称他“柳下惠”。据说他又字“季”,所以有时也称“柳下季”。柳下惠被认为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在中国历代广为传颂。《孟子》中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所以他也有“和圣”之称。
历史上坐怀不乱的男人或女人有很多,为什么独柳下惠成为道德标榜呢?要清楚解释这个问题,就不能不提及柳下惠的另外一面,其实坐怀不乱并不是柳下惠最高的一面,他最高的一面在于他的高尚人格。
古籍记载“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柳下惠认为如果坚持原则、正直待人,不管去哪里都可能受到排挤,随时都可能丢官弃职;如果拿原则当儿戏,与权力做交易,在哪里都可以实行,又何必出走到国外求发展呢?柳下惠的人品就在这里:以正道事人,以正道立身,即使因此无缘于功名富贵,也在所不惜,因为“丢官事小,失节事大”,这就是他的人格!
2 comments: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面对的诱惑很多,特别是名利的诱惑更让人无法坐怀不乱。如果能养成清心寡欲的心境,达到无求的境界,我想那时成为柳下惠也就不是不可能。
所谓“知足常乐”,但是知足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登天啊!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