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19, 2006

读史笔记——郑世家

读《史记• 郑世家》杂感

1. 郑庄公寤生黄泉见母之故事,母亲偏心固然有错,儿子的做法也算过分,最终能够达成“皆大欢喜”的圆满结局,考叔功不可没。为人父母者,对子女的确应该做到公平以待,虽说真正做到确实很难;为人子女者,更应该知道“三春晖”难报,孝顺长辈乃是人之常情。所谓“孝顺”,除了“孝”之外,还要“顺”,“孝敬”容易达成,“顺从”则可能需要加把劲。

2. “武姜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后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爱之。”爱与弗爱只在生之易与难,人的爱恨取向有时候真的很主观,但是却很现实。

3. 郑太子忽谢齐侯女,大丈夫“能自立功业,不患无良姻也”;忽另有知人之才,事例在高渠弥事件中。可惜忽虽有大丈夫气概,也有知人之能,当断之际却不能断,“自为世子时,已知高渠弥之恶,及两次为君,不能剪除凶人,留以自祸,岂非优柔不断之祸?”

4. 甫瑕的做法和原形成鲜明的对比,甫瑕“虽以劫杀郑子内厉公,厉公终背而杀之”,原“事君无二心,人臣之职也”。乱臣贼子都没有什么好下场,而忠臣总是能够在青史中留名,自古皆然。

5. 叔詹和子产都是贤臣仁君子,惜乎叔詹之建议不能见纳于君王,以致于他本人也成为晋郑斗争的牺牲品;相较之下,子产比叔詹幸运的多,先是以仁避过一劫,后又以仁成就郑相之位,俟其卒,“郑人皆哭泣,悲之如亡亲戚”。

6. 郑国地处晋楚两强之间,在晋楚争霸的多年里,终不免“朝晋暮楚”或者“朝楚暮晋”,不是因为其反复无常,而是趋势使然。“墙头草”谁也不愿意做,只是在夹缝中求生存者实在有其不得已的苦衷。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