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岁的增长,视野的逐渐广阔,认识的字也逐渐增多,再加上懂得了如何查字典之后,斗大的字认得也不只一筐了,这时读书的渴望也渐渐的上升,不断的找寻书籍阅读,期间阅读了不少书籍,当然这已经是纯粹的书籍了,不再是图文并茂的了。刚开始读的大部分都是爱国主义教育书籍,整本书叙述好多小故事的那种,一般每个故事歌颂一个人,其中大部分是抗战书籍,之后也阅读了几本很老的《少年文艺》。渐渐的,也开始阅读起长篇巨著了,不过那时候能够找到的书实在有限,阅读量也就很有限了,比较早读的长篇是找叔叔借的《西游记》、《三国演义》,之后也读了一些武侠--一般都是姐姐给别人借来的,在她没有阅读或者借的是一整套时趁机读了一些,所以阅读的顺序都是很松散的,"下册-中册-上册"、"中册-上册-下册"等阅读方式不一而足,有时候甚至是中册读几章,上册读几章,下册读几章,再凑合在一起读完的,或者就是读了几章根本没有再读到的也有,传统的按照"上册-中册-下册"如此阅读完整部小说的几乎是没有的。鉴于能够找到的书籍实在有限(学校的图书馆还要我们捐书,藏书约等于零),这段时间里读的书也就良莠不齐,只要是看到找得到的书都读。
进入初中之后,陆续看了《红楼梦》、《水浒传》之类,都是找同学借的,书籍来源也还是十分有限,学校的图书馆一样缺书,又是让我们学生捐书,记得当年我还是很不情愿的把一些抗战书籍捐献出去的,因为不捐书的话就得交钱。逐渐的也养成了阅读一些杂志的习惯,其中《青年科学》就是我个人经常会买的杂志,至今还保存了不少当年买的杂志,《故事会》之类故事性的杂志,我个人一般不会去买,不过如果有看到的话,一般都会借来阅读阅读。寒暑假,如果哥哥姐姐有借到书的话,自己也会跟他们抢着阅读阅读。不过由于书籍来源有限,又忙于功课,阅读量实在有限。除了偶尔买些杂志之外,这时候自己还几乎没有买书的习惯。
到城市上高中之后,逐渐的发现,跟城关的同学比较起来,自己的视野实在窄很多,也不知道为啥当时都没有去学校图书馆借书(不记得是怎么回事,可能是高一的时候学校图书馆没有开放,因为记得高二之后自己去图书馆借过一些书),当时自己经常跑到书店去浏览图书。因为当时觉得书本挺贵的,自己的家境一般,除了偶尔买一两本书之外,一般情况都只能跑去书店阅览。从那时开始喜欢上社会科学类型的书籍,并且逐渐喜欢上人物传记文学。
如今每次回家,都会去书店转转,寻找自己想要阅读的书籍,看到自己喜欢的书都会毫不犹豫的买下。虽然自己也曾经深信"书非借不能读"的说法,但是现在觉得把自己西汉的书买下来,至少在自己想翻翻的时候可以很随意地翻翻,就是没有仔细地去阅读,平常翻翻泛泛地读读也是不错的。"把钱投资在书籍上是正确的选择",也许有时候真的应该好好算算自己在书籍上的投资才多少,对比其他,真的应该感觉汗颜才对。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2005年3月20日在MSN space上写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