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13, 2006

读书

对于大部分人来讲,读书都是从小人书开始的,我也不例外。相对于"小人书"这种说法而言,我更倾向于用"连环画"。说是从"读"连环画开始的,其实更确切的说,应该是从"看"连环画开始入门的。在斗大的字都还不识几个的年龄,要看懂图画下的文字实在是一种奢望,而且小孩子也更多的是被画中的人物和画里表现出来的情节所吸引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识字的增多,也渐渐的可以看懂画外的文字,并且可以把文字和图画拼凑在一起了。连环画的题材多种多样,现在还可以记得一些名称,描述抗日战争的《平原枪声》、《两个小八路》、《飞虎队传奇》等,叙述解放战争的《林海雪原》……此外也不乏描述朝鲜战争以及对越反击战的,当然其他题材的也不少,《大地妈妈的儿子》讲述的是泥娃娃的故事,;《追鱼》讲的则是鲤鱼精和穷秀才张珍的爱情故事,故事中鲤鱼精大闹金府、真假包公等等情节至今印象深刻;10本《济公》连环画更是读了又读,个中情节一览再览;《铁臂阿童木》、《叮当》卡通连环画情节简单,也是深受欢迎;《鄱阳湖之战》、《燕京战争》都是关于古代战争的作品,这个是随着年岁的逐渐增长才慢慢看懂的……在孩提时代,能够阅读的找到的连环画几乎都还是黑白的,如果能够找到一本彩色的连环画,那真的是伙伴们的至宝。当年在城市里读书的哥哥,曾经买了一本彩色的连环画《鸡毛信》,连环画所叙述的故事实在简单,其中文字也没有多少,但是就因为它是彩色的,大家都把它当成宝一般,当年一大群伙伴争相阅读的场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随着年岁的增长,视野的逐渐广阔,认识的字也逐渐增多,再加上懂得了如何查字典之后,斗大的字认得也不只一筐了,这时读书的渴望也渐渐的上升,不断的找寻书籍阅读,期间阅读了不少书籍,当然这已经是纯粹的书籍了,不再是图文并茂的了。刚开始读的大部分都是爱国主义教育书籍,整本书叙述好多小故事的那种,一般每个故事歌颂一个人,其中大部分是抗战书籍,之后也阅读了几本很老的《少年文艺》。渐渐的,也开始阅读起长篇巨著了,不过那时候能够找到的书实在有限,阅读量也就很有限了,比较早读的长篇是找叔叔借的《西游记》、《三国演义》,之后也读了一些武侠--一般都是姐姐给别人借来的,在她没有阅读或者借的是一整套时趁机读了一些,所以阅读的顺序都是很松散的,"下册-中册-上册"、"中册-上册-下册"等阅读方式不一而足,有时候甚至是中册读几章,上册读几章,下册读几章,再凑合在一起读完的,或者就是读了几章根本没有再读到的也有,传统的按照"上册-中册-下册"如此阅读完整部小说的几乎是没有的。鉴于能够找到的书籍实在有限(学校的图书馆还要我们捐书,藏书约等于零),这段时间里读的书也就良莠不齐,只要是看到找得到的书都读。

进入初中之后,陆续看了《红楼梦》、《水浒传》之类,都是找同学借的,书籍来源也还是十分有限,学校的图书馆一样缺书,又是让我们学生捐书,记得当年我还是很不情愿的把一些抗战书籍捐献出去的,因为不捐书的话就得交钱。逐渐的也养成了阅读一些杂志的习惯,其中《青年科学》就是我个人经常会买的杂志,至今还保存了不少当年买的杂志,《故事会》之类故事性的杂志,我个人一般不会去买,不过如果有看到的话,一般都会借来阅读阅读。寒暑假,如果哥哥姐姐有借到书的话,自己也会跟他们抢着阅读阅读。不过由于书籍来源有限,又忙于功课,阅读量实在有限。除了偶尔买些杂志之外,这时候自己还几乎没有买书的习惯。

到城市上高中之后,逐渐的发现,跟城关的同学比较起来,自己的视野实在窄很多,也不知道为啥当时都没有去学校图书馆借书(不记得是怎么回事,可能是高一的时候学校图书馆没有开放,因为记得高二之后自己去图书馆借过一些书),当时自己经常跑到书店去浏览图书。因为当时觉得书本挺贵的,自己的家境一般,除了偶尔买一两本书之外,一般情况都只能跑去书店阅览。从那时开始喜欢上社会科学类型的书籍,并且逐渐喜欢上人物传记文学。

如今每次回家,都会去书店转转,寻找自己想要阅读的书籍,看到自己喜欢的书都会毫不犹豫的买下。虽然自己也曾经深信"书非借不能读"的说法,但是现在觉得把自己西汉的书买下来,至少在自己想翻翻的时候可以很随意地翻翻,就是没有仔细地去阅读,平常翻翻泛泛地读读也是不错的。"把钱投资在书籍上是正确的选择",也许有时候真的应该好好算算自己在书籍上的投资才多少,对比其他,真的应该感觉汗颜才对。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2005年3月20日在MSN space上写的)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