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每次都这样?”
“你最近怎么都不约我啊?”
……
上面的例子就是很典型的暴力沟通,字里行间透射出说话者的道德评判与指责,这些话通常都会直接招致对方的否定,甚至于对方可能直接怼回“上次……我就没有这样,我明明没有每次都这样啊!”,“那你为什么不约我呢?”…… 这样子的例子生活中比比皆是,矛盾冲突也常常因此而不可避免。
减少矛盾、缓和冲突,让平常的沟通更顺畅,这就是我想推荐《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原因。这是一本可以极大地改善生活的书,值得仔细品味。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非暴力沟通的4要素:
1. 陈述事实(观察)
这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表达客观事实,而非主观评论。这点非常关键,因为表达客观事实是说明情况,无可争议,不容辩驳,比如“你今天早上睡到10点才起床”说的就是一个客观事实;而个人评论则加入了道德评判,比如“你是猪吗?”这是说话者的道德评判,类似的负面评价特别容易引起别人的逆反心理。
千万别把观察与评论混为一谈,另外我们也要注意不要使用绝对化的评论,少用“总是”、“从不”、“每次”、“经常”、“很少”等字眼。
2. 表达感受(感受)
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而非发表个人看法。这一步很难做到,我们的常规教育很少让我们表达感受,通常我们都更习惯于去陈述自己的想法和评价,或者直接下结论。比如:“我觉得你不爱我。”表达的就不是感受,而是一种想法。“我很伤心。”或“我十分痛苦。”才是表达了感受。
“兴奋”、“喜悦”、“高兴”、“郁闷”、“内疚”、“心烦意乱”、“疲惫不堪”……这些都是表达感受的词汇,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我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具体感受。
3. 说出需要(需要)
直接说出自己的具体需要——记住是直接说出。我们都不善于说出自己的需要,即使说出来,也经常是含蓄地表达,这不利于对方接收到明确的信息。比如:“你来得这么晚,让我很郁闷。”这句话只是道出了说话者的感受,并没有说明说话者的具体需要。以下例句则体现了说话者的需要:“你来得这么晚,让我很郁闷。因为我希望我们能够做到前排去。”
我们感受的根源在于自身的需要,比如生气通常就是因为自己的内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引起的,别人的行为能够刺激到我们,归根结底也是因为我们的内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批评其实是间接地表达需要,因为批评往往暗含着说话者的期待。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一般都得不到很好的回应,人们对批评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因此,不要批评,直接说出需要,这样子更可能得到对方的积极回应。
4. 提出请求(请求)
提出具体的请求——清楚地提出希望对方做什么,而非请对方不做什么。请求越具体越好,表达越清楚越好。比如:“我希望你尊重我的个人隐私。”这句话并没有清楚表达发言者的请求。如果发言者说“在进我的办公室前,请先敲门好吗?”那么,发言者则提出了明确的请求。
提出请求时,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因为抽象的语言容易引起误解。另外要记住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而不是命令,对方不应该因为没有满足请求而受到批评或指责。
以上是非暴力沟通的核心要素,也是非暴力沟通的模式,当然我们在实际运用中可以活学活用,不需要拘泥于固定模式。仔细去体会他人与自己的内在感受和需要,对实际的沟通帮助很大,这个需要我们不断地练习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