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去国大,抽空去佟大哥那里聊了聊。虽然彼此间年龄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同样出自农村的背景让我们有好多的共同语言。从各自的背景聊到新加坡,聊到中西文化的差异,聊到中国的民主改革,中国的现状……
聊到中西文化的差异之时,佟大哥提及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中国人十分容易共患难,却很难共富贵;西方人不易共患难,却能共富贵。”我十分赞同此观点,的确,在危难之际,我们中国人都能团结一致,患难与共,但是一旦发达了,一般都会有种种问题出现,甚至最终不欢而散。洋人呢,正好与我们相反,在为难之际,他们更倾向于“大难临头各自飞”,而一旦重见天日,东山再起,他们反而容易重新走在一起,共享富贵。佟大哥个人比较欣赏西方人的做法,他认为能够“共富贵”很好。曾经在危难之际“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家人朋友,到头来却不能“共享荣华富贵”,这的确是很大的讽刺,但是却被一个又一个的事实不断地证明。难怪古人要说“苟富贵,勿相忘!”也许对于不少人来说,在患难之际能够得到家人朋友的支持和帮助更加重要,但是如果他们知道共渡患难之后的结局是“富贵来临各自飞”,不知他们将做何感言。
如果要在“共富贵”与“共患难”之间做一选择,你又会做何选择呢?
Saturday, April 28, 2007
Monday, April 23, 2007
近期热点
2007年4月23日,叶利钦逝世,享年76岁。叶利钦可谓90年代世界政坛炙手可热的人物,他是摧毁苏联的重要推手之一,也是俄罗斯的促成者。在国际舞台上,叶利钦竭力主张世界多极化,反对美国独霸全球,为维护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和国家利益,实现世界战略格局的力量平衡,作出不小的贡献。在当政期间,叶利钦曾全力推动自由市场经济以及与国际经济接轨,不过收效甚微,过快的经济改革反而让俄罗斯的经济几乎陷入崩溃状态,而其威权与强势作风也深受非议。选普京做接班人被认为是叶利钦对俄罗斯的一大贡献——公元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宣布辞去俄罗斯总统职务,把权力拱手交给47岁的普京总理,叶利钦的行动出人意料,震动了全世界。如今,斯人已矣,盖棺论定,其千秋功过留待后人评说。
4月22日,法国总统大选进行首轮投票,中间偏右的蕯尔科奇与左翼的罗亚尔进入第二轮对决。本届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定于5月6日举行,最终鹿死谁手,让我们拭目以待。
4月22日,法国总统大选进行首轮投票,中间偏右的蕯尔科奇与左翼的罗亚尔进入第二轮对决。本届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定于5月6日举行,最终鹿死谁手,让我们拭目以待。
Saturday, April 21, 2007
Friday, April 20, 2007
Wednesday, April 18, 2007
美国校园枪击案
当地时间16日7点15分(北京时间19点15分),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校园枪击事件,枪击造成33人死亡,枪手本人开枪自尽。案件发生后,美国总统布什对此“表示震惊”,并对受害者本人及其家属表示“深切慰问”。警方17日透露枪击案疑犯为23岁韩国学生。
这起美国校园恐怖枪击案,震惊了全美以致全世界。这场原本应该和中国没有太大关系的悲剧,因为一个信息的误传,竟导致中国社会的群体性紧张。16日枪击案当日,媒体一度传出凶手疑为中国留学生,还说得有鼻子有眼的,此信息一度被多家媒体引用并且在网络被广泛传播,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直到最后证实凶嫌乃是韩国学生之后,大家的心情才从忐忑不安过渡到松一口气。
这起美国校园恐怖枪击案,震惊了全美以致全世界。这场原本应该和中国没有太大关系的悲剧,因为一个信息的误传,竟导致中国社会的群体性紧张。16日枪击案当日,媒体一度传出凶手疑为中国留学生,还说得有鼻子有眼的,此信息一度被多家媒体引用并且在网络被广泛传播,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直到最后证实凶嫌乃是韩国学生之后,大家的心情才从忐忑不安过渡到松一口气。
Saturday, April 14, 2007
Saturday, April 7, 2007
伊英水兵事件
3月23日:15名英国皇家海军人员在海湾执行巡逻任务时被伊朗军队扣留。
3月23日:英国外交大臣紧急召见伊朗驻英大使,要求伊朗立即释放被扣押的英国军人。
3月24日:伊朗武装部队副总参谋长宣布,英国士兵在接受审讯期间已经承认了非法入侵行为。
3月25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强调,伊朗扣留英国士兵是“毫无道理的和错误的”,并警告伊朗这是一个“极其严重的事件”。
3月25日:伊朗外长穆塔基在纽约表示,日前被伊朗扣留的15名英国士兵被控非法进入伊朗领海。
3月26日:伊朗副外长穆斯塔法维说,伊朗不会为了使在伊拉克被扣押的伊朗人获释,而释放15名被伊朗扣押的英军士兵。
3月27日:布莱尔警告说,如果不能通过外交手段促使伊朗释放英国士兵,这一事件将进入“另一阶段”。
3月27日:伊朗外交部发言人侯赛尼称布莱尔的言论是“挑衅”行为。
3月27日:美军在波斯湾地区开始了自伊拉克战争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演习,尽管美军否认演习是在针对伊朗,“施压”说与“动武”说此伏彼起。
3月28日:英国军方公布了被扣押英国士兵未进入伊朗水域的证据。英国还宣布,将冻结所有与伊朗的官方双边商业关系,还将暂停与伊朗之间的官方访问,停止向伊朗官员发放英国签证,两国紧张关系骤然升温。
3月28日:伊朗电视台播放了英国女兵费伊·特尼与其他几名士兵一起用餐的镜头,英国政府对此反应激烈。穆塔基第一次公开暗示解决危机的方法,要求唐宁街10号承认其士兵进入了伊朗水域,但是遭到英方拒绝。
3月29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首次出面介入此事,会见了伊朗外长穆塔基。
3月29日:英国政府开始敦促安理会发表声明,谴责伊朗扣押行为,要求伊方立即放人。
3月29日:伊朗首席核谈代表拉里贾尼则警告说,如果英国将扣押事件提交安理会,或者冻结与伊朗的外交关系,伊朗可能推迟释放被扣押的英国女兵。
3月30日:伊朗当天通过电视台播放英国士兵承认非法进入伊朗水域的录像,英国政府强烈谴责。
3月31日:伊朗外长穆塔基警告说,如果英国当局希望“扣留水兵”危机能尽快解决,就应避免将本次“水兵事件”政治化。
3月31日:欧盟同伊朗有关方面就英军人员被扣事件进行了首次接触。
3月31日:美国总统布什在这一天首次公开评论此事件,他将被扣押的英军称为“人质”,指斥伊朗从伊拉克水域拘捕英军是“不可饶恕的行为”,并要求伊朗立即释放这些在押人员。
4月1日:大约200名伊朗学生在英国驻伊朗大使馆外举行示威,抗议15名英国海军人员“非法进入”伊朗水域。
4月1日:伊朗官方的阿拉伯语电视台播放了两名被扣英军士兵的录像画面,并说这两人已承认“非法”进入伊朗水域。
4月2日:伊朗国家电视台报道说,日前被伊朗扣押的所有15名英国海军士兵“都已承认非法进入伊朗水域”,此举遭英国狠批。
4月2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他希望伊朗和英国之间的“水兵事件”能通过外交手段和平解决。
4月3日:英国外交大臣贝克特说,英国无意寻求与伊朗对抗,将继续努力通过外交努力来解决“水兵事件”。
4月3日:布什表示,美国支持英国政府为和平解决伊朗扣押其15名海军人员事件进行的努力,美国为此一直与英国保持着密切磋商。
4月4日: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伊朗将立即释放因"非法进入伊朗水域"而被扣留的15名英国水兵。
4月5日:15名获释的英军士兵于当地时间约8时30分(北京时间5日约13时)在伊朗首都德黑兰机场乘坐一架飞机启程返回英国。
4月6日:15名被伊朗释放的英军水兵发表联合声明说,他们是在伊拉克水域内进行例行巡逻任务时遭到伊朗革命卫队的非法扣押。
4月6日:伊朗外交部发表声明说,被伊朗释放的英军士兵举行记者招待会否认非法进入伊朗水域的举动是一种导演出来的“戏剧性宣传”。
从唇枪舌战、剑拔弩张到柳暗花明、拨云见日,这一切转变之快让所有准备观摩一场“持久战”的旁观者出乎意料。但在这场未见硝烟的“暗战”背后,仍有重重尚未拨开的疑云。
3月23日:英国外交大臣紧急召见伊朗驻英大使,要求伊朗立即释放被扣押的英国军人。
3月24日:伊朗武装部队副总参谋长宣布,英国士兵在接受审讯期间已经承认了非法入侵行为。
3月25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强调,伊朗扣留英国士兵是“毫无道理的和错误的”,并警告伊朗这是一个“极其严重的事件”。
3月25日:伊朗外长穆塔基在纽约表示,日前被伊朗扣留的15名英国士兵被控非法进入伊朗领海。
3月26日:伊朗副外长穆斯塔法维说,伊朗不会为了使在伊拉克被扣押的伊朗人获释,而释放15名被伊朗扣押的英军士兵。
3月27日:布莱尔警告说,如果不能通过外交手段促使伊朗释放英国士兵,这一事件将进入“另一阶段”。
3月27日:伊朗外交部发言人侯赛尼称布莱尔的言论是“挑衅”行为。
3月27日:美军在波斯湾地区开始了自伊拉克战争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演习,尽管美军否认演习是在针对伊朗,“施压”说与“动武”说此伏彼起。
3月28日:英国军方公布了被扣押英国士兵未进入伊朗水域的证据。英国还宣布,将冻结所有与伊朗的官方双边商业关系,还将暂停与伊朗之间的官方访问,停止向伊朗官员发放英国签证,两国紧张关系骤然升温。
3月28日:伊朗电视台播放了英国女兵费伊·特尼与其他几名士兵一起用餐的镜头,英国政府对此反应激烈。穆塔基第一次公开暗示解决危机的方法,要求唐宁街10号承认其士兵进入了伊朗水域,但是遭到英方拒绝。
3月29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首次出面介入此事,会见了伊朗外长穆塔基。
3月29日:英国政府开始敦促安理会发表声明,谴责伊朗扣押行为,要求伊方立即放人。
3月29日:伊朗首席核谈代表拉里贾尼则警告说,如果英国将扣押事件提交安理会,或者冻结与伊朗的外交关系,伊朗可能推迟释放被扣押的英国女兵。
3月30日:伊朗当天通过电视台播放英国士兵承认非法进入伊朗水域的录像,英国政府强烈谴责。
3月31日:伊朗外长穆塔基警告说,如果英国当局希望“扣留水兵”危机能尽快解决,就应避免将本次“水兵事件”政治化。
3月31日:欧盟同伊朗有关方面就英军人员被扣事件进行了首次接触。
3月31日:美国总统布什在这一天首次公开评论此事件,他将被扣押的英军称为“人质”,指斥伊朗从伊拉克水域拘捕英军是“不可饶恕的行为”,并要求伊朗立即释放这些在押人员。
4月1日:大约200名伊朗学生在英国驻伊朗大使馆外举行示威,抗议15名英国海军人员“非法进入”伊朗水域。
4月1日:伊朗官方的阿拉伯语电视台播放了两名被扣英军士兵的录像画面,并说这两人已承认“非法”进入伊朗水域。
4月2日:伊朗国家电视台报道说,日前被伊朗扣押的所有15名英国海军士兵“都已承认非法进入伊朗水域”,此举遭英国狠批。
4月2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他希望伊朗和英国之间的“水兵事件”能通过外交手段和平解决。
4月3日:英国外交大臣贝克特说,英国无意寻求与伊朗对抗,将继续努力通过外交努力来解决“水兵事件”。
4月3日:布什表示,美国支持英国政府为和平解决伊朗扣押其15名海军人员事件进行的努力,美国为此一直与英国保持着密切磋商。
4月4日: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伊朗将立即释放因"非法进入伊朗水域"而被扣留的15名英国水兵。
4月5日:15名获释的英军士兵于当地时间约8时30分(北京时间5日约13时)在伊朗首都德黑兰机场乘坐一架飞机启程返回英国。
4月6日:15名被伊朗释放的英军水兵发表联合声明说,他们是在伊拉克水域内进行例行巡逻任务时遭到伊朗革命卫队的非法扣押。
4月6日:伊朗外交部发表声明说,被伊朗释放的英军士兵举行记者招待会否认非法进入伊朗水域的举动是一种导演出来的“戏剧性宣传”。
从唇枪舌战、剑拔弩张到柳暗花明、拨云见日,这一切转变之快让所有准备观摩一场“持久战”的旁观者出乎意料。但在这场未见硝烟的“暗战”背后,仍有重重尚未拨开的疑云。
Sunday, April 1, 2007
愚人节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4月1日变成了愚人节——是愚人的日子,也是被愚的日子。从那以后,在愚人节这一天,各路人马各显神通,各种各样的“愚人”节目陆续降生,给大家带来了不少幽默与乐趣,同时也为大家茶余饭后增添了不少谈资。
今天,你“愚人”亦或“被愚”了吗?
今天,你“愚人”亦或“被愚”了吗?